基础
network
network
  • TCP/IP 网络模型
    • 应用层
      • 域名系统 DNS
      • 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 传输层
      •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 传输控制协议 TCP
        • TCP 报文段
        • 建立连接(三报文握手)
        • 连接释放(四报文握手)
    • 网络层
      • IPv4 地址
        • 分类的 IP 地址
        • 划分子网
        • 无分类编址 CIDR(构造超网)
      • IP 数据报的格式
      • 地址解析协议 ARP
      • IPv6 地址
    • 网络接口层
      • 数据链路层
        • 点对点协议 PPP
        • CSMA/CD 协议
          • MAC 帧的格式
          • 交换式集线器 (switching hub)
      • 物理层
  • Session 与 Cookie
  • 键入网址到网页显示,期间发生了什么?
  • Linux 系统是如何收发网络包的?
  • HTTP
    • HTTP 常见的状态码
    • HTTP 缓存技术
    • HTTP 常见字段
    • HTTPS
  • Group 1
    • 局域网
    • 网卡
    • 专用地址
    • 端口号
    • 网络安全
      • 数据加密模型
      • 数字签名
      • 鉴别(authentication)
        • 报文鉴别
        • 实体鉴别
      • 密钥分配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以太网交换机的特点
  • 以太网交换机的自学习功能
  1. TCP/IP 网络模型
  2. 网络接口层
  3. 数据链路层
  4. CSMA/CD 协议

交换式集线器 (switching hub)

交换式集线器(switching hub)常称为以太网交换机(switch)或第二层交换机(L2 switch),强调这种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

以太网交换机的特点

  • 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就是一个多接口的网桥,通常都有十几个或更多的接口。

  • 以太网交换机的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一个单台主机或另一个以太网交换机相连,并且一般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

  • 以太网交换机还具有并行性, 即能同时连通多对接口,使多对主机能同时通信。相互通信的主机都是独占传输媒体,无碰撞地传输数据。

  • 以太网交换机的接口还有存储器,能在输出端口繁忙时把到来的帧进行缓存。

  •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即插即用设备,其内部的帧交换表(又称为地址表)是通过自学习算法自动地逐渐建立起来的。

以太网交换机的自学习功能

  1. 一开始,以太网交换机里面的交换表是空的。

  2. 交换机收到帧后,先查找交换表,没有查到应从哪个接口转发这个帧。接着,交换机把这个帧的源地址和帧的进入接口写入交换表中,并向除帧的进入接口以外的所有接口广播这个帧。

  3. 考虑到有时可能要在交换机的接口更换主机,或者主机要更换其网络适配器,这就需要更改交换表中的项目。为此,在交换表中的每个项目都设有一定的有效时间。过期的项目就自动被删除。用这样的方法保证交换表中的数据都符合当前网络的实际状况。

  4. 为了解决兜圈子问题,IEEE 的 802.1D 标准制定了一个生成树协议 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其要点就是不改变网络的实际拓扑,但在逻辑上则切断某些链路。

PreviousMAC 帧的格式Next物理层

Last updated 8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