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
network
network
  • TCP/IP 网络模型
    • 应用层
      • 域名系统 DNS
      • 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 传输层
      •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 传输控制协议 TCP
        • TCP 报文段
        • 建立连接(三报文握手)
        • 连接释放(四报文握手)
    • 网络层
      • IPv4 地址
        • 分类的 IP 地址
        • 划分子网
        • 无分类编址 CIDR(构造超网)
      • IP 数据报的格式
      • 地址解析协议 ARP
      • IPv6 地址
    • 网络接口层
      • 数据链路层
        • 点对点协议 PPP
        • CSMA/CD 协议
          • MAC 帧的格式
          • 交换式集线器 (switching hub)
      • 物理层
  • Session 与 Cookie
  • 键入网址到网页显示,期间发生了什么?
  • Linux 系统是如何收发网络包的?
  • HTTP
    • HTTP 常见的状态码
    • HTTP 缓存技术
    • HTTP 常见字段
    • HTTPS
  • Group 1
    • 局域网
    • 网卡
    • 专用地址
    • 端口号
    • 网络安全
      • 数据加密模型
      • 数字签名
      • 鉴别(authentication)
        • 报文鉴别
        • 实体鉴别
      • 密钥分配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应用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网络接口层

TCP/IP 网络模型

TCP/IP 网络通常是由上到下分成 4 层,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

应用层

应用层只需要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应用功能,不用去关心数据是如何传输的。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FTP、Telnet、DNS、SMTP 等。

传输层

应用层的数据包会传给传输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支持的。

在传输层会有两个传输协议,分别是 TCP 和 UDP:

  • TCP 的全称叫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 相比 UDP 多了很多特性,比如流量控制、超时重传、拥塞控制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数据包能可靠地传输给对方。

  • UDP 的全称叫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只负责发送数据包,不保证数据包是否能抵达对方,但它实时性相对更好,传输效率也高。

当设备作为接收方时,传输层则要负责把数据包传给应用,但是一台设备上可能会有很多应用在接收或者传输数据,因此需要用一个编号将应用区分开来,这个编号就是端口号。

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网络层最常使用的是 IP 协议(Internet Protocol)。

IP 地址

一般用 IP 地址给设备进行编号,对于 IPv4 协议, IP 地址共 32 位,分成了四段(比如,192.168.100.1 ),每段是 8 位。

为了便于寻址,将 IP 地址分成两段:

  • 一个是网络号,负责标识该 IP 地址是属于哪个 「子网」 的;

  • 一个是主机号,负责标识同一 「子网」 下的不同主机;

子网掩码

将 IP 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运算,得到 IP 地址所属的网络号

除了寻址能力, IP 协议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路由。实际场景中,两台设备并不是用一条网线连接起来的,而是通过很多网关、路由器、交换机等众多网络设备连接起来的,那么就会形成很多条网络的路径,因此当数据包到达一个网络节点,就需要通过路由算法决定下一步走哪条路径。

网络接口层

IP 头部中的接收方 IP 地址表示网络包的目的地,通过这个地址我们就可以判断要将包发到哪里,但在以太网的世界中,这个思路是行不通的。

以太网在判断网络包目的地时和 IP 的方式不同,因此必须采用相匹配的方式才能在以太网中将包发往目的地,在以太网进行通讯要用到 MAC 地址。

可以通过 ARP 协议获取目标 IP 对应的的 MAC 地址。

网络接口层主要为网络层提供 「链路级别」 传输的服务,负责在以太网、WiFi 这样的底层网络上发送原始数据包,工作在网卡这个层次,使用 MAC 地址来标识网络上的设备。

Next应用层

Last updated 9 months ago